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知识
(一)什么是审核评估?
教育部 2011 年 10 月颁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 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 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 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 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这一制度简称 为“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是未来一段时期开展评估工作的 重要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简称审核评估)是“五位 一体”评估制度中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核心是依据参评学校自身设 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 审核评估旨在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 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部 2013 年 12 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审核评估工作的通知》(教高[2013]10 号),决定从 2014 年至 2018 年对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合格”及以上结 论的高等学校开展审核评估。
(二)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水平评估的区别
审核评估不同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 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
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 平,重点是选“优”。
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 不设统一评估标准,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审核结论不分等级, 形成写实性审核报告。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即要促进高等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强化自我改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
审核评估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 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内涵建设,突 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 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简称为“一个坚持、两个 突出、三个强化”。
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 求,要从重视投入与规模的外延建设转向更加注重质量与结构的内 涵建设。审核评估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审核评估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 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学校 确立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首先体现教学中心地位上,教学中心地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二者都 需要学校从思想上正确理解办学定位、教学地位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则需要学校建立健全条件支撑机制、管理制度、 监督与评价体系等,从制度层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加以保障。
(四)审核评估的基本原则
审核评估方案在设计上体现了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 性与实证性五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审核评估强调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旨在促进学校 增强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与运行状况,反映了学校对教学质量 的保障。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持续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目标性原则
审核评估强调目标导向性,主要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情况以及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何改进、实施,以支持人才培养目 标的实现。目标性原则要求审核评估关注学校自身目标的确立、保 障、达成与改进情况。
3.多样性原则
审核评估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及 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促进学校根据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 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质量标准,形成办学特色。高校人才培养 要充分体现多样性原则,克服同质化。多样性评估原则体现了国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鼓励高校办出特色这一理念。
4.发展性原则
审核评估强调过程的改进和内涵的提升,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 注重建立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质量的持续提高。
5.实证性原则
审核评估强调依据事实做出审核判断,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 做引导、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来证明。实证性原则不仅贯穿于审 核评估专家组的进校考察过程,还贯穿于学校的自评过程。审核评 估以学校自评为基础,要求学校的自评和自我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 实事求是。专家组对学校做出判断时,也要以事实和数据为支撑, 增强说服力。
(五)审核评估的考察重点
审核评估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对学 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评价并非是优、 良、中、差的评价,而是要进行达成度的说明性评价。因此,重点 考察“五个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人才培养效果与培 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五个度”构成了以学生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估思路, 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通过考察学校教学 设计、资源配置和师资保障在培养过程中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培养输出的学生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学 校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评价。
(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评估范围包含的内容,由审核项目(6+1 个),审核要素(24 个)、审核要点(64+3 个[湖南省])三个层次组成。“6+1”项目是定 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 以及自选特色项目。
湖南省审核要点增加如下:
2.2.3 激励教师教学投入的措施与效果
4.1.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4.3.4 毕业综合训练
5.4.2 毕业生创业情况
表 1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范围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1.定位与 目标 |
1.1 办学定位 |
(1)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
1.2 培养目标 |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
1.3 人才培养中心地 位 |
(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 施 (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
2.师资队伍 |
2.1 数量与结构 |
(1)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
2.2 教育教学水平 |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
2.3 教师教学投入 |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 设情况 (3)激励教师教学投入的措施与效果* |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 施 (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
3.教学资源 |
3.1 教学经费 |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3)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
3.2 教学设施 |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3)教学信息化条件及资源建设 |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 方案 |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 业建设 (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
3.4 课程资源 |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
3.5 社会资源 |
(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2)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3)社会捐赠情况 |
4.培养过程 |
4.1 教学改革 |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 制改革 (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4)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
4.2 课堂教学 |
(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 转化教学 (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4.3 实践教学 |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综合训练*的 落实及效果 |
4.4 第二课堂 |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 效果 (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
5.学生发展 |
5.1 招生及生源情况 |
(1)学校总体生源状况 (2)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
审核项目 |
审核要素 |
审核要点 |
|
5.2 学生指导与服务 |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
5.3 学风与学习效果 |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
5.4 就业与发展 |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2)毕业生创业情况*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6.质量保障 |
6.1 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 |
(1)质量标准建设 (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
6.2 质量监控 |
(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
6.3 质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
6.4 质量改进 |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
自选特色 项目 |
学校可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 |
注:标*为我省在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基础上补充修改的内容
(七)湖南省普通高校审核评估时间安排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间 2016 年至
2020 年。
2016 年遴选部分学校进行试点(试点评估对学校即为正式评估),
2017 年全面推开,2018 年之前完成参加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 “合格”及以上结论学校的评估工作,2020 年之前完成所有应该参加 审核评估学校的评估工作。
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间为 2018 年 12 月 3-6 日。
(八)专家进校考察的内容与形式
专家进校后的工作是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与重点 考察。评估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现场考察,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参 评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对考察的信息与事实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 评价。专家进校的考察方式主要有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 文卷审阅等。
1.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评估专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有关人员进行深 入交谈获取评估信息的一种方法。访谈形式上以一对访谈为主。 访谈对象包括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以及
离退休人员。
2. 听课看课
听课看课的主要目的是实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状态,学生的听课状态,教材的选用,师生互动情 况,实验情况,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情况及效果等。
听课(看课)的方式、时间可由专家灵活掌握,可能听一节完 整的课,也可能只听 10 分钟,还可能专家不进教室,查看学生到课、
学习状态、教师教态等内容。一般每位专家听课门数不少于 3 门。
3.考察走访
校内外考察走访是指对校内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和校外教学基 地、用人单位的考察。校内走访要重点了解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率,着重看学校的中层、基层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是否能与学 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保障, 是否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校外考察要重点关注用人单位 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4.文卷审阅
文卷审阅是对教学文档、支撑材料、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 材料、人才培养方案的查阅。
每位专家须调阅不少于 2 个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不少于
3 门课程的试卷和试卷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查阅, 主要考察选题来源、结合社会实际选题比例、指导教师资格和指导 质量、答辩过程和环节、过程管理、论文质量等。对于试卷则是重 点查阅试卷的出题质量、试卷分析、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等方面, 以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水平。
5.问题诊断
问题诊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多种相关信息相互印 证的兼听并收法;二是考察一个专业(院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 线贯穿法;三是对薄弱方面多渠道检验弱项核实法;四是自上而下 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贯通法。
6.沟通交流
专家将针对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内容,注意 在沟通交流中不要涉及参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参评学校内部事务。 做好与同组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共享考察结果,增加考察信息量。
二、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做的工作 与提供的材料
审核评估要求参评学校在做好自评自建工作的基础上,提前提 交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自评报告、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在评估 时需要提供评建工作材料。
(一)做好自评自建工作
学校自评自建是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教 学工作系统梳理和自我评价的重要阶段。学校应该认真学习审核评 估方案,根据审核评估方案和实施办法有计划地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学校制订自评工作目标和方案,依据审核评估方案进行自我评估。
(二)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对学校教学运行、办学条件、教学效果等 情况的量化反映,是形成《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学校要配 合教育部评估中心做好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填报时要保证数据的原 始性、真实性,切忌弄虚作假。
(三)撰写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是学校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学校自评成果,按照 审核范围要求形成的写实性报告。
(四)提供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学校应在一个月前将向社会公布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寄 达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将年度质量报告连同自评报告、教学基本状
态数据分析报告呈送评估专家,供专家提前了解情况。
(五)梳理评建工作材料
评建工作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档案、支撑材料和案头 材料。
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中形成的材料,是学校 日常工作的“见证”。主要包括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手册等 教学运行档案;试卷及试卷分析、成绩表等考务档案;学生成绩册、 学生名册等学籍档案;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教学管理档案。
支撑材料是佐证自评报告的材料,它以学校教学档案为基础, 以说明自评报告为目的,是证明自评报告客观性、准确性的支撑材 料。主要包括各项管理规定、工作规划和总结、领导讲话、媒体报 道等。
专家案头材料是方便专家进校考察工作的引导性材料,主要包 括学生名册、教师名册、课表、周历、机构组成等。
三、职能、教辅部门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审核评估数据库填报
按照教育部评估中心数据库填报要求,配合督评中心,按时完 成各项数据的网上填报工作。对于本部门直接掌握的或者由本部门 牵头负责、由院系填报的数据,要确保数据准确,并在提供电子版 的同时,向督评中心提供由主要领导签字的纸质版。
(二)完成自评报告
按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分工,对于本单位负责的审核 项目、审核要素或审核要点,完成该部分的自评报告。
(三)完成引导性问题
按学校审核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分工,完成本单位负责的引导 性问题的回答,并形成文字材料,作为撰写学校自评报告的基础材 料。
(四)提供支撑材料
对于本单位负责的审核项目、要素或要点,在完成自评报告和 引导性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可以佐证文字材料的政策、文件、领导 讲话、工作总结、数据等相关支撑材料,以供学校建立校级层面的 支撑材料。
(五)准备专家访谈
系统总结本部门工作及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各项举措,做好专 家访谈的各项准备。访谈时要注意回答本单位在服务本科教学方面
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招生与就业处要做好常德及周边用人单位的联络工作,提出专
家走访的建议名单,方便专家选择走访。
(六)确保专家进校后的联络与材料提供
各种材料摆放有序,便于提取。确定本单位审核评估联络人, 保证 24 小时联络畅通,专家进校后能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四、教学院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审核评估数据库填报
按照教育部评估中心数据库填报要求,配合学校,在牵头部门 的组织下,按时填报网上相关表格,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提供 电子版的同时,提供由学院院长签字的纸质版。
(二)完成学院自评报告
在系统梳理近三年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学院教 学工作特色亮点,查找存在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形成学院自评报 告。
(三)完成引导性问题
对照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逐一研究,认真回答,并取得师生 的认可。
(四)准备支撑材料
在完成自评报告和引导性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可以佐证文字材 料的政策、文件、工作总结、数据等相关支撑材料,包括能反映人 才培养成效的学生发表论文清单、学生各类竞赛获奖清单、学生专 利获取清单、杰出校友等。
(五)完善教学文档
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确保教学文档规范、齐全、便于查阅。
(六)准备专家访谈
做好专家走访时的汇报准备工作。要认真思考本学院在本科人 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普及学 校办学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好 常德及周边实习基地的联络工作,提出专家走访的建议名单,方便 专家选择走访。
(七)做好教学常规运行
加强教风建设,确保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特别是课堂教学环 节、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档案管理。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确保学生 以饱满向上的精神风貌参与评估。
(八)确保联络通畅,及时提供材料与信息
各种材料摆放有序,便于提取。确定联络人,确保 24 小时联络 畅通,专家进校后,能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五、学校基本知识
(一)学校概况
365游戏娱乐平台是 2003 年由常德师范学院更名而来,常德师范学
院是由原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于 1999 年合并
升本组建而成的。学校的高等教育办学始于 1958 年建立的常德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先后汇聚了常德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农学院常德分 院、常德教育学院、常德市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常德艺术学校 各自的办学资源,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全日制公办 本科院校。学校 2016 年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 划高校”,转型发展经验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向全 国推广。
学校坐落在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首届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等美誉 的湘西北历史文化名城——常德。
学校占地面积 1405 亩(含芙蓉学院),校舍建筑总面积近 49.2
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近 160.5 万册,电子图书 284.2 万册;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2.57 亿元。
学校现有 20 个教学院、1 个独立学院,共有 60 个本科专业(2018
年有 53 个本科专业招生),涵盖文、理、工、农、史、法、经、管、
教、艺十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1.7 万余人。
学校教职员工近 1400 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 175 人(含外聘
教师),博士 280 人(含外聘教师),兼职博士生导师 4 人,兼职硕
士生导师 52 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 人,教育部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人,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
次人选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人,享受国务院、
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 人,湖南省“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9 人,省级
学科带头人 5 人。
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 个,国家级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6 个(其中 5 个验收
结论为“优秀”);国家级特色和教改试点专业 4 个,省级特色专业 6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省级精
品课程 14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 门;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 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2 个;省高等学校“2011 协同创新中心”2 个(水产高效健康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 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还拥有国家 Linux 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院 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 80 余个。
2012 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000 多项,科研项
目经费进账过 2 亿元。其中,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国防科工局项目近 80 项,包括国家 社科基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南方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研究
(湖南及周边地区)及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防科工局 重大项目等。新增省部级项目、产教融合横向合作项目 700 余项;
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20 余项,其中省社科成果一等奖 1 项、二
等奖 1 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2006 年以来,获省级以上教学
成果奖 29 项,其中一等奖 5 项;近 5 年来,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共计 获得了包括全球华人设计竞赛金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 级及以上奖 195 项次、省部级奖励 1500 余项、荣获湖南省模拟法庭 竞赛、大学生旅游服务综合技能竞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3 项省级冠军,并有多项竞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学科竞赛获奖稳居 省内同类院校第一,尤其是学校所获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一 等奖填补我省空白。
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湖南省同类高校前列,多 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学校 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称号,被教育 部授予“2015 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坚持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 与常德市人民政府及所辖各县(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签署了校地 合作协议,与中国浪潮集团、华南光电集团、大湖股份、大汉汽车 集团、太子化工等 50 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用合作协议, 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2004 年,学校获准招收留学生,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国(境)外 50 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目前湖南省拥有本
科涉外办学项目最多的地方院校之一,在创业时代网 2017 年中国大
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 500 强中排名 318 位,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 列第一。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学校凝练了“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 形成了“尚善尚知尚行、爱国爱校爱人”的校风。目前,学校正按照 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 目标稳步前行。
(二)学校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建设“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国内一流的 综合性应用技术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教育。
3.办学形式定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辅以非学历教育的 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继续教育,以及企事业单位订单式委托培养, 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
4.学科专业定位: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地、校企合 作为主要途径,重点发展面向现代农业,面向现代制造业,面向现 代文化服务业,面向现代教师教育事业的“四大专业集群”;以经济 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应用特色学科为支撑,构建 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湘西北,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更加直 接、有效地为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
6.培养目标定位: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 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7.办学特色定位:一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创新 与创业相结合、素质与应用水平并重、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 式;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主动融入湖南省特别是湘西北经济 文化建设,孵化和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基地和亮 点项目。
(三)学校转型发展的“六个转向”
六个转向:
1.办学定位从“传统教学型”转向“现代应用型”;
2.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转向“综合素质本位”;
3.教学方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
4.科研导向从“基础研究”转向“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
5.服务社会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
6.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培养
(四)学校实施学生能力培养的“三大工程”
三大工程:基本综合素质提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质工程、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程。
(五)学校“十三五”规划改革发展关键词
1.“两大战略”: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2.“三个突破”: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专 业学位硕士点。
3.“四大工程”: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师生幸福感。
(六)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 60 个,涵盖 10 个学科门类,目前本科专 业布局结构为:工学专业 17 个占 28.33%、理学专业 12 个占 20%、 文学专业 5 个占 8.33%、法学专业 2 个占 3.33%、经济学专业 3 个 占 5.00%、管理学专业 7 个占 11.67%、教育学专业 3 个占 5.00%、
历史学专业 1 个占 1.67%、农学专业 3 个占 5.00%、艺术学专业 7
个占 11.67%,2018 年招生专业共计 53 个。
(七)学校是如何保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
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与落脚点,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确保人 才培养中心地位。
1.顶层设计引领教学
学校坚持思想引领、注重顶层设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坚持开放育人、协同育人,积极倡导“开放”质量观,积极探索教育 教学改革新思路、新举措,研究和决策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 大关键问题,积极组织教职员工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并适时召开教 学工作会议落实学校的决策部署。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持续巩固本 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党政共抓重视教学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已经在学校党委及班子成员形成高度共识, 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教学质量、抓教学改革,始终将教学工作列 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把学院教学工作和各部门服务 教学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单位和负责人的主要依据,建立了校领导联 系学院制度,定期到学院指导和调研教学工作。党委会、校务会每 年均至少 2 次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以 多种形式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工作例会。
3.经费优先满足教学
学校积极筹措办学资金,逐年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本科教 学经费 2015 年 6682.45 万元,2016 年 7740.32 万元,2017 年 8460.33
万元,年均增幅达到 13.30%,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分别为 3032.55 万元,3263.69 万元,3619.94 万元。2015~2017 年,学校 每年获得中央高校改善基本教学条件专项经费 1400 万元以上,全部 用于本科教学基本设施等建设。学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充分保障 并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通过校银、校企合作等方式筹 措了近 4300 万元预算外经费用于信息化及教学条件改善,为教学信 息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4.管理教辅服务教学
学校管理部门一直秉承“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积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人事部门深化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把教 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的 积极性;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重要指标,把学风作为考核教学 院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为学生配备“双联”导师,给学生进行专业 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资产和后勤部门及时对教学设施 进行维修和更新,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图书馆不 断增加馆藏,积极整合资源,营造文化氛围,提升服务质量。每年 开展师生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及时解决管理与服务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制度建设激励教学
从 2016 年开始,学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较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把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作为对教学院进行年度目标考核的核心指标。 各教学院自主确定业绩性绩效工资二次分配制度,学校制定津贴分 配政策时,坚持向教学一线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并明确学校行 政管理人员津贴不超过教学人员的 90%。制定人事政策时,严格控 制非教学人员编制,确保教学人员及时补充和适度储备,通过提供 住房、设立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等优惠措施,引进和稳定高层次 人才。制定教学和科研奖励政策,将重点课程建设、教学平台建设、 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等纳入教学奖励办法, 并不断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尊重教师教学成果、鼓励教师积极投身 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持续 12 年评选出学校“师德标兵”,并从
2016 年起每年都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工作,专门奖励教书 育人的先进典型,形成一切工作均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氛围。 大力推动“教学型”职称评聘,将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与教学能力 相关联,对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实施“师德一 票否决”等制度设计。
6.舆论宣传导向教学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宣传的重点,借助校园网、校报、电 视台、广播站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力宣传学校 的教学成果和师生典型。校报开辟“教授专访”、“高教研究”、“问题 研究”、“学术探讨”、“教育教学”、“教改教研”、“专业建设”、“育人 札记”等栏目,刊发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在校官方微信上
推出“出彩文理人”、“时光流声”、“HELLO 文理”、“悦读者”等新鲜 活泼的栏目,讲述教师的育人故事,报道学生对母校教师的感恩之 情,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社会宣传学校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故事。
《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分别以《言传身教树榜样转型 发展育英才——365游戏娱乐平台水产学科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纪实》等 为题报道了学校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育人的相关情况。学校形成了 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了教师崇尚教学、学生热爱学习的舆论氛 围。
(八)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与结构
学校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 917 名,生师比为 18.62∶1。具有高级 职称的专任教师 366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9.91%;具有研究生 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709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7.32%;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33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25.41%;45 岁以 下的青年教师比例为 65%;双师型教师 239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为 26.06%。
(九)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始终秉持“人才强校”理念,坚持人才队伍“高端引领、梯队 建设、项目培养”的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强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 设。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出台了《湖南文理学 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及待遇》、《关于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含 教授)引进力度的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另一方面,鼓励广大教
师提升学历学位,努力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制定了《湖南文理 学院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转岗实施方案》、《365游戏娱乐平台教职工培 养培训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办法,首次推动实施了“校 内职称评聘与管理”制度,修订实施了“绿色通道职称评审办法”,为 特别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师资 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均发生很大变化, 逐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相对 稳定的教师队伍。
(十)学校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 754,307.29m2,绿化用地面积为 293,994.9m2, 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492,353.8m2。
1.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 房)共 212,200.67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 72,855.35m2,学生宿舍面 积为 149,082m2,体育馆面积 4,427m2,运动场面积达到 62,586m2。
全日制在校生 17438 人,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 43.26m2,生均建 筑面积为 28.23m2,生均绿化面积为 16.86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 积为 12.17m2,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4.18m2,生均宿舍面积 8.55m2, 生均体育馆面积 0.25m2,生均运动场面积 3.59m2。
2.教学科研仪器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25,770.56 万元,生均教
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33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348.18
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10.03%。学校现有教学 实验中心(室)38 个,其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2 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图书馆现有馆舍 1 个,总面积 29700.74m2,共有阅览座位 4288 个。馆内实现了无线 WIFI 网络全覆盖,供读者利用多种终端进行 信息检索。
拥有纸质文献 1604839 册、中文期刊 1835 种、外文期刊 52 种、
报纸 117 种以及全套人大复印资料。古籍阅览室藏有清代藏书家赵
务滋先生收藏的线装书 6000 多册、善本书、四库全书和其他大型
丛书等共计 2 万册;常德细菌战、环洞庭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等
图书资料已初步形成了我馆的馆藏资源特色。截止 2018 年 8 月 31
日,折合生均纸质图书 83.02 册;较上一学年新增纸质图书 105277
册,生均新增 5.45 册。
在数字化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 205 万种,2841860 册,数 据库 65 个,拥有国内主要的大中型学术数据库,完全满足本科教学 需求。
4.信息资源
(1)教学信息化设施建设 学校重视改造和投资新建信息化设施,2017 年学校投资新建公
用多媒体教室 8 间,实施多媒体教室网络远程控制改造 15 间,多媒
体教室音响系统改造 12 间。目前共有多媒体教室 249 间,座位数
23690 个,多媒体教室实行了远程控制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实现 了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的转变。2018 年利用校银合作项目,对 现有 169 间多媒体教室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及 51 间多媒体教
室网络远程控制系统改造;新建 103 间标准化考场和原建设 110 间
标准化考场升级改造,学校现有标准化考场 216 间,座位数 21206
个。
(2)教学资源建设
截止目前,学校共有精品课程 56 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4 门,校级精品课程
40 门。
2010 年以来,学校投资采购了超星公司尔雅网络课程平台、超
星公司泛雅网络平台及高校邦网络课程平台等 3 个网络教学平台,
共计有网络课程 71 门。其中:尔雅网络课程平台引进尔雅通识课程
30 门,借助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建设完成课程 31 门,高
校邦网络课程平台引进精品网络课程 10 门。
2018 年,学校新建微课、慕课制作间 3 间,购置便携式录播设
备 1 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录制微课、精品课程等,推动 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
本校教师自主建设的课程中,教师开发建设的《结构力学》、《互 换性与测量技术》网络课程广受校内外学生欢迎,访问数超过万人。 特别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目前点击量为 487920,受到参 加学习的学生好评。
(十一)我校专业建设情况
2017-2018 学年,学校继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 一是完成了第三批转型试点的会计学、新闻学、商务英语、音
乐学、环境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网络工程等 10 个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校企 合作、产教融合、研究性与案例式教学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培 养、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投入专项资金, 开展转型专业建设。
二是出台专业调整方案,对生源与就业矛盾突出的专业进行专 业结构改造;2018 年停招教育技术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 动物科学、酒店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服装与服饰设计等 7 个专业。
三是加强新办专业的建设。2017 年结合市场和新兴产业发展需 要,申报的 金融工程、环境科学、风景园林 3 个本科专业在 2018
年 3 月获教育部审批,并对新建专业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加 大投入,夯实了专业建设基础。
目前学校拥有 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2 个国家(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试点专业:音乐学、美术学;6 个省级特色专业(含国家级):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 音乐学、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 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3 个省级“十 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科学、音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十二)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2017-2018 学年度全校共开设课程 1994 门,其中专业理论课程
1793 门、公共基础课程 110 门、公共选修课程 91 门。拥有国家级
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14 门、
校级精品课程 40 门。校级研究性、案例式教学课程 139 门。
2017-2018 学年,学校继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不断完善 课程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一是继续采用“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三个层次 的课程建设标准。以教研室为单位,分层次对课程进行建设,从各 环节狠抓课程建设质量,确保课程门门合格。
二是建立技能培养课程开设制度,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 校围绕学生“一专多证”开设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和学科 竞赛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考取技能资格证书、 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2017-2018 学年,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同类院校前列。在湖南省教
育厅主办的 21 项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5 项;获得省级一等奖 18 项、二等奖 31 项,三等奖
40 项。一等奖获奖数和等级奖获奖数居同类院校前列。大学生物联 网创新设计竞赛和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两项竞赛综合成绩分 别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三是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推进网络互动教学。2017-2018 学年共引 进和使用了“影视鉴赏”等 35 门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考 核,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加强学校现有精品资源共享
课建设,2018 年省级立项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 门,校级 18 门。 四是以立项为突破口,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2017 年学校
共立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116 项,推荐并获得省级立项 17 项。
(十三)学校生源质量与结构
1.规模稳定,生源充足
2016-2018 年,我校面向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在提前批
次和二本批次招生,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 4300 人左右。2017 年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我校举办中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用于初中起 点本科层次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中职阶段培养工作,同年面向全 省 9 个市州开展公费定向师范生招录工作,共招录 743 人,2018 年
继续招录公费定向师范生 825 人,为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 优秀人才。2018 年还新增了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支援西部建设。
2.分布广泛,质量较高
2018 年,我校在保持现场宣传这一传统模式之外,加大宣传经 费投入,着力丰富宣传渠道。经过努力,2018 年我校的生源质量有 了明显的提升:
(1)在湘录取生源质量 湖南省内普通本科二批均为平行一志愿录满,文、理科投档线
分别高出省控线 24 分和 30 分。录取一本线线上考生 12 人,其中文
理科各 6 人。
(2)外省录取生源质量
2018 年,在我校参与录取的 30 个外省省份,均在二本线上完
成招生计划。北京、湖北、天津、河北、浙江和广东等 24 个省市自 治区普通文理专业全部一志愿完成计划,占到全部省份的 80%。
(十四)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学校建立了由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决策与执行系统、教学 质量“三三三”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反馈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的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与体系结构”。
图 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与体系结构示意图 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由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构成。
教学决策与执行系统:由党委会、校务会、教学指导委员组成 决策系统;由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院组 成执行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枢。
教学质量“三三三”监控系统:所谓“三三三”监控,就是坚持教 学工作线、学生工作线、教学督导辅助工作线的“三线监控”;坚持 学校、教学院、教研室(实验室)的“三级监控”;坚持学生评教、 教师评学、同行和社会评价教与学的“三评监控”。“三线监控”确定
了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过程和执行主体,很好地解决了评价主体单 一性问题;“三级监控”明确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及其 分工,将学校、学院、教研室(实验室)都纳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体 系中来,分工明确,体现了评价机制的层级完备性;“三评监控”具 体落实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提供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反映 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效果,更注重了教学行为评价的开放性,解 决了评价主体与内容单一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立体监控。 教学质量“三三三”监控模式曾在 2009 年 3 月 16 日中国教育报高等 教育周刊上予以报道,近年来,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在不断充实和 完善。
教学质量反馈系统:由教学检查、教学巡视、督评专家听评课、 学生信息员等为主的教学常规性信息反馈;专项检查和专业评估为 主的信息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的信息反 馈以及学生学情学风调查的信息反馈组成。
以上四个系统组成了循环反馈、闭合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十五)学校如何对教学全程进行实时监控?
学校质量监控注重常态化、过程化,包括教学检查、教学巡视、 听评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教学信息员等,形成了全面、全 程、全员的质量监控及改进的运行机制,取得了良好的质量监控效 果。
图 2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1.强调过程管理,抓实常规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教学检查制度包括定期检查、随机检查和专项检查。定期 检查为新学期的教学检查,其内容为教学环境、教学秩序、教师教 学、学生到校率等。近三学年,学校领导对每学期开学第一天教学 情况进行教学检查,共计 222 人次,并对检查结果在全校通报。随
机检查由学校教学督导评估中心组织,每学期均进行 6 次集中教学 检查,每次都及时通报了检查情况并处理违规违纪人员。专项检查 的内容包括教育实习专项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终期、终期检查 等。近三学年,教学督评专家共计对参加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试 点)的 127 个实习队进行了工作检查,撰写了教育实习专项检查报 告,还对其他专业的专业实习进行了抽查。教学督评专家对各教学 院所有每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了中期和终期检查,检
查内容遍及毕业论文(设计)所有环节。
2.注重动态监测,教学巡视制度常态化
学校教学巡视制度包括定期巡视和督评专家巡视。定期巡视为 期末考试巡考,近三学年,共组织期末考试巡考近 1300 余人次,校 领导也参加了巡视。
督评专家每周 2 天在教学场所进行教学巡视,近三学年督评专
家参加教学巡视达 700 余人次。通过教学巡视,近三学年学校共查
处教学差错与事故 8 人次,保障了教学运行质量。
3.强化多元评价,践行听评课制度
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教学院党政领导、管理干部及教师 均按《365游戏娱乐平台听评课制度》完成相应的听评课任务。学校督 评专家听评课采用集中听评课和分散听评课的形式,听评课的对象 主要是每年学校新进教师和每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学院排名后 5%的教师。部分转型专业还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开展听、 评课活动。
4.诊断教学质量,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学院评价和督评专家评价三 部分构成,所占权重分别为 50%、30%和 20%。每学期教师教学质 量评价结果都按期进行了通报,并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 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审以及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5.凸显学生中心地位,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为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凸显学生在学校教
学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365游戏娱乐平台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近三学年,学校每年聘请学生教学信息员 400 余名,收到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约 700 条,同时学生 也可通过学校的阳光服务平台,校长手机热线反馈教学方面的信息。 学生反馈的信息经教学督评中心整理归类后反馈到相关学院和职能 部门,对于促进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六)学校编发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填报高等教 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情况
从 2013 年开始到 2017 年,学校按照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要 求,每年采集、上报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至教育部高等教育 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利用数据库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 能,监测教学运行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反映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学校的管理决策设计提供数据支 持。每年编制《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并向社会公布。现已招标 采购了高等院校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与教育部数据库系统直接对 接,能够有效地掌控学校本科教学各方面的情况。
(十七)学校育人方面的成效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育人理念。
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等办学硬实力的同时, 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出 了“以艺术教育引领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
2.实施“八学期八主题”教育,循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八学期 八主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系列教育活动是学 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从 2016 级新生入学开始,即实 施了“八学期 八主题”教育,其内容是“第一学期大学认知”、“第二 学期身心发展”、“第三学期价值引领”、“第四学期责任担当”、“第 五学期艺术鉴赏”、“第六学期双创培育”、“第七学期职业定位”、“第 八学期融合发展”。通过开展新生迎新晚会、公寓文化节、校园知识 竞赛、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有影响力的活动,使学生政治素 质、专业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审美素质协同推进,最终 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部门需求的无缝对接。
3.积极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部门联合,推进学生科研创新。在校内开展“挑战杯”作品 竞赛,分设人文社科、理工农、科技制作、创新创业等类别,至今 已举办十届,共有 623 件作品参加比赛,参赛人数达 8000 余人。在 此基础上,选拔相应作品参加全国、省级“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 赛,2015 年以来,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1 项,湖南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3 项;在广泛宣传的 基础上,组织广大学生申报365游戏娱乐平台创新创业研究项目,至今 已连续举办 7 年,共立项 679 项,其中资助 273 项,立项资助金额
累计达 34.5 万元。 整合内外资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围绕学校党政工作中心,
以育人成才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设立了大学 生就业创业部,成立就业创业社团,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创业就
业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举办学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合理 分配四年时间,明确努力方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各类创业竞 赛,举办 10 届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中共选拔出 78 支优秀的创业团
队进行孵化,并已推荐 34 支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
全国、省级“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铜奖 2 项,省级金奖 2
项。
4.厚植土壤,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学校荣获 2017 年中国高等教 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授予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 经验高校”称号;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被湖南省科技厅授予 省级“众创空间”称号;在第二、三、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铜奖 2 项,省赛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12
项,三届大赛获奖总量分别位居全省高校第 7 名、第 5 名和第 7 名,
学校连续 3 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5.依托地方优势,完善活动机制,增强青年实践能力
扎实推进“三下乡”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绩。根据“按需设项, 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结合常德地方实际组建专业团队和课 题组,形成了“校点联合公益帮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2014 年 以来,我校已连续 4 年获得全国“三下乡”工作先进单位,获得湖南
省“三下乡”工作先进单位 3 次,湖南省“三下乡”工作先进个人 27 人
次,湖南省“三下乡”优秀指导者 18 人次。 积极倡导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效果良好。学校积极倡导
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鼓励应届毕业 生中的优秀人才参加西部计划,学校团委获评为 2012-2013 年度全 国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办。同时,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开 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常德市国际马拉松赛、常德市国际 旅游节、环柳叶湖自行车赛、常德市“两会”等活动提供志愿者 3 万 余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专家访谈参考问题
(一)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性参考问题
1.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校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3.学校和本单位领导是否重视本学科工作,表现在哪些方面?
4.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校风、教风、学风怎么样?
5.你认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怎么样?
6.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有何特色?
7.你觉得学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8.你对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怎样理解,主要参与了哪些评建工 作?
9.你所在部门在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地位的理念是什么,你做 了哪些具体工作?
(二)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干部参考问题
1.怎样理解本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
2.本单位为支持本科教学工作做了哪些事,成效怎样?
(三)学院教职工访谈参考问题
1.学院与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你是否认可?
2.你认为本学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是什么?
3.联系学院、专业的校领导、院领导是谁,他们参与了哪些学 院专业的教学活动?
4.学院现在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
5.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制定(修订),主要有哪些人参加, 你发挥了哪些作用?
6.学院及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
7.本科教学工作中是否利用了科研资源与研究成果?
8.学院及专业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存在哪些问题?
9.学院及专业的实验条件能否满足教学需要,存在哪些问题?
10.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什么作用,主要支撑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哪些内容?
11.教研室是怎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学生受益如何?
12.学院和教师运用过哪些教学方法,知道哪些新的教学模式?
13.学院和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14.学院和专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5.教师是如何将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的?
16.学院和教师是如何评教的,对学院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 何评价?
17.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综合素质有什么样的评价?
18.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是怎样进行的,校院有哪些监控措施?
19.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答疑是怎样进行的?
20.学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效果如何?
21 哪些领导、督导、同行听过你的课,怎样给予反馈意见的?
22.青年教师得到了校院系的哪些指导?
(四)学生访谈参考问题
1.你所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2.你是怎样选择所学课程的,你所学专业总学分要求是多少?
3.你对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的怎样,请你回答几 个专业问题。
4.有哪些教授给你们上过课?
5.除教材外你主要看什么书,在网上学习浏览过哪些专业和学 术类网站?
6.你参加过什么科研项目,听过哪些学术讲座?
7.班主任是谁,他开展了哪些工作?
8.教师在课外给予学生哪些指导,教师是怎样进行辅导答疑 的?
9.你参加过哪些第二课堂活动?
10.你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是通过什么渠道反映?
11.你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有何评价,你是怎样参 与评教的?
12.学校学风如何?考试舞弊现象如何?
13.你通过什么方式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
14.你对学校给予的指导与服务是否满意,这方面还存在什么问 题?
15.学校有哪些奖助学金,你所在班级受益面多大?
16.学校评先、评奖、学生资助、发展党员是否公正?
17.学校是否有专门心理健康机构?是否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 普查?
18.你是否知道校院两级学生会及团委骨干成员?
附录
(一)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指标比较
指标项注 1 |
学校当年 质量报告 数据注 2 |
学校填报 数据平台 数据注 3 |
高等教育质量 监测国家数据 平台 2017 年普 通本科高校常 模数据 |
上一轮 评估数 据(2005 年) |
本科生人数(人) |
17,312 |
17,312 |
16206 |
11267 |
折合学生数注 4(人) |
19,331.2 |
19,331.2 |
21216 |
12796 |
全日制在校生数注 5(人) |
17,438 |
17,438 |
19000 |
12642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 的比例(%) |
99.28 |
99.28 |
85.29 |
89.12 |
专任教师数量(人) |
917 |
917 |
985 |
788 |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 例(%) |
39.91 |
39.91 |
49.91 |
35.9 |
本科专业总数(个) |
60 |
60 |
51 |
32 |
生师比注 6 |
18.62 |
18.62 |
18.34 |
16.24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
1.33 |
1.33 |
1.62 |
0.56 |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
2348.18 |
2348.18 |
4021.61 |
1003 |
生均纸质图书(册) |
83.02 |
83.02 |
80.60 |
85.1 |
电子图书总数(册) |
2,841,860 |
2,841,860 |
2380168 |
134403 |
指标项注 1 |
学校当年 质量报告 数据注 2 |
学校填报 数据平台 数据注 3 |
高等教育质量 监测国家数据 平台 2017 年普 通本科高校常 模数据 |
上一轮 评估数 据(2005 年) |
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 (个) |
65 |
65 |
57 |
/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平方米) |
12.17 |
12.17 |
15.77 |
16.62 |
生均实验室面积 (平方米) |
2.23 |
2.23 |
2.09 |
/ |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 支出(元) |
2091 |
2091 |
3,000.74 |
/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4,840.39 |
4,840.39 |
5091.59 |
/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
232.08 |
232.08 |
381.59 |
/ |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
2,068 |
2,068 |
1745 |
1574 |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 总数的比例(%) |
66.96 |
66.96 |
79.92 |
97.72 |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 的比例(%) |
11.17 |
11.17 |
17.47 |
/ |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
97.63 |
97.63 |
96.80 |
97.72 |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 |
98.34 |
98.34 |
97.20 |
/ |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
89.54 |
89.54 |
90.30 |
95.72 |
体质测试达标率(%) |
99.01 |
99.01 |
89.18 |
/ |
(二)学校师资队伍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917 |
/ |
242 |
/ |
职称 |
教授 |
94 |
10.25 |
23 |
9.5 |
副教授 |
219 |
23.88 |
10 |
4.13 |
讲师 |
378 |
41.22 |
12 |
4.96 |
助教 |
88 |
9.6 |
1 |
0.41 |
其他正高级 |
2 |
0.22 |
56 |
23.14 |
其他副高级 |
51 |
5.56 |
58 |
23.97 |
其他中级 |
35 |
3.82 |
32 |
13.22 |
其他初级 |
16 |
1.74 |
3 |
1.24 |
未评级 |
34 |
3.71 |
47 |
19.42 |
最高学位 |
博士 |
233 |
25.41 |
47 |
19.42 |
硕士 |
476 |
51.91 |
54 |
22.31 |
学士 |
161 |
17.56 |
92 |
38.02 |
无学位 |
47 |
5.13 |
49 |
20.25 |
年龄 |
35 岁及以下 |
178 |
19.41 |
56 |
23.14 |
36-45 岁 |
426 |
46.46 |
62 |
25.62 |
46-55 岁 |
279 |
30.43 |
96 |
39.67 |
56 岁及以上 |
34 |
3.71 |
28 |
11.57 |
学缘 |
本校 |
27 |
2.94 |
0 |
0.00 |
外校 |
境内 |
868 |
94.66 |
0 |
0.00 |
境外 |
22 |
2.4 |
0 |
0.00 |